綑綁行為的法律與經濟分析-以美國高通案為例
- Thomas Y. Lu
- 2020年1月31日
- 讀畢需時 1 分鐘
摘要:
本文在美國高通案的基礎上,來探究綑綁回扣行為在違反或符合反托拉斯法的情形下對消費者的影響為何。多數過去的經濟文獻僅討論產品與產品間的綑綁行為,而沒有考慮專利授權與產品間的綑綁情形。因此,這些文獻並無法合理地說明類似高通案的綑綁回扣行為是否對消費者不利,並進而違反托拉斯法。另外,在過去法律前案中,同樣也沒有分析過專利授權與產品間的綑綁情形。因此,過去經濟文獻與法律的前案均無法有效解釋高通案所面臨的綑綁回扣行為對消費者的影響。本文嘗試以經濟模型來分析類似高通案的綑綁情境,並解釋本文研究問題:若法院宣判綑綁回扣為違反托拉斯法的行為,消費者的影響為何?反之,若法院宣判綑綁回扣為合法行為,對消費者的影響為何?並以此問題的答案來提供政策或法律制定者一個不一樣的思考方向。比較了不同的經濟模型後發現:多數的法官在分析綑綁或綑綁回扣等相關案件時,並沒有考慮產業上下游中雙重邊際化以及供應商長期研發的誘因等問題。若這些問題沒有反映在反托拉斯相關案件的分析中,則會影響消費者利益的判斷,甚至在相同消費者利益的情境下,若忽視了廠商在研發上的誘因,則未來損失的仍為消費者本身,因為消費者將無法享受更好的產品或服務。
Commenti